八成港人有事才驗眼
眼科視光師驗眼過程中發現求診者有腦腫瘤、高膽固醇徵狀
求診者事前毫不知情拆解港人「驗眼」4大誤解
10月13日為世界視覺日,世界視覺日成立的目標為消除「可避免的致盲疾病」。全球8成致盲個案均可避免,患者若能及時發現及適當治療,可以避免致盲,定期驗眼則能有效及時發現眼疾。港人年年驗身意識愈來愈高,惟對「年年驗眼」存在誤解並未加以重視。有見及此,護眼基金、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及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藉世界視覺日舉行新聞發佈會,解構大眾對「驗眼」的誤解,鼓勵市民定期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近8成市民眼睛不適才驗眼
為了解港人驗眼習慣,護眼基金、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及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於9月聯手進行一項調查,成功訪問121位執業註冊眼科視光師(第一部份)。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會長伍孝仁眼科視光學博士公佈調查結果:
港人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情況
- 54%眼科視光師指只有兩成或以下求診者主動要求進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 79%求診者因為眼矇、看不清事物、更換鏡片或眼睛不適才驗眼
- 青壯年(21-30歲)人士定期驗眼比率最低,只佔整體進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的8%
- 89%眼科視光師指求診者多於一年或眼睛有事才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 不定期進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人士主要以為看不清楚才需要接受檢查(84%),其次為「以為驗眼只是驗度數」(57%)和「並不知道有綜合眼科視光檢查」(56%)
- 99%眼科視光師認為市民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的意識低至一般
- 92%眼科視光師認為政府缺乏教育,以致市民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的意識偏低
求診者在驗眼時始發現患有眼疾或其他疾病徵狀
疾病徵狀 | 眼 科視光師在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發現問題,而患者事前毫不知情的比率 |
白內障徵狀 | 98% |
雙眼協調問題徵狀 | 92% |
腦腫瘤徵狀 | 27% |
高血壓徵狀 | 49% |
高膽固醇徵狀 | 59% |
*初次被驗出眼睛有問題的患者 中,20%需要即時轉介 |
伍孝仁博士表示:「調查中,主動要求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的人士比率甚低,而且大部分人因為眼矇、看不清事物或眼睛不適才前來驗眼,情況令人憂慮。而事實上,視覺問題是多種疾病的徵狀,如腦腫瘤可能會壓著視覺神經,令患者視野收窄,所以定期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能及早發現潛藏疾病。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可謂『第一道防線』。」
市民對「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的4大誤解
透過是次調查,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副顧問眼科視光師彭志剛先生歸納出4大誤解:
誤解 1).「驗眼」等同驗度數,並不重要
正解:「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包括視力檢查、視覺功能評估及眼睛健康檢查 。除「驗度數」(屈光度數量度)外,更有雙眼協調測試、色覺測試、眼睛前部檢查、眼底檢查及量度眼壓 ,能及時發現沒有早期病徵的眼疾,如青光眼及白內障 。除眼疾外,部分嚴重系統性疾病如腦腫瘤、糖尿病及心血管問題均有機會透過驗眼發現早期徵狀 。若忽略視力問題,沒有及早檢查,有可能導致潛藏的疾病延醫,甚至危害性命 。
誤解 2). 看不清楚才需要「驗眼」,若視力清晰,眼睛便正常
正解:眼矇只是一種徵狀,不少嚴重眼疾或其他系統性疾病,出現的視覺影響均並非眼矇,例如初期腦腫瘤及青光眼均可令視野收窄,部分心血管病的病人,儘管出現眼底爆血管,但病人完全不會發現任何徵狀 。患者不能自行察覺,只能透過綜合眼科視光檢查驗出,所以定期接受檢查是必需的 。
誤解 3).學童度數容易改變才需要 「驗眼」,成年人度數穩定,不用定期「驗眼」
正解:雖然兒童視覺系統處於發育期,度數確實容易改變 ,但任何年齡人士均有機會患上眼疾及系統性疾病,部分眼疾早期徵狀難以發現(例如: 青光眼、白內障)。加上近年心血管病有年輕化趨勢,如一旦因爲高血壓或高膽固醇等影響視覺功能,可透過驗眼及早發現,建議市民每年需接受至少一次綜合眼科視光檢查,以及早發現眼疾及部分系統性疾病。
誤解4). 眼科視光師只能驗度數, 不能作其他檢查
正解:本港註冊眼科視光師(第一部份),均曾接受大學眼科視光學本科訓練 , 能使用眼科診斷藥物 。註冊眼科視光師(第一部份)可提供檢查及預防服務, 如眼壓檢查、眼底檢查、視野檢查、屈光不正檢查、視力檢查、眼睛外部健康檢查、雙眼功能檢查 。調查中,有20%初次被驗出眼睛問題的求診者,需要即時轉介各專科醫生處理, 可見眼科視光師能夠作爲眼睛健康的第一度防線 。
長者醫療券擴至眼科視光師服務籲多宣傳
為保障雙眼健康,眼科視光師建議市民應至少每年定期接受全面綜合眼科視光檢查一次,若是學童或佩戴隱形眼鏡人士更應每半年接受檢查一次。不過,調查顯示,目前港人定期驗眼的意識不高。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會長鄭偉雄兼任副教授認為,有關情況與港人不認識綜合眼科視光檢查有關;他直指,過往本港甚少相關教育,很多市民根本沒有聽過該檢查。
事實上,本港目前也並沒有全民綜合眼科視光檢查計劃,現時政府與眼睛檢查相關的政策,只限於小童和長者。鄭偉雄會長歡迎政府早前宣佈擴大長者醫療券計劃,下年開始長者可以到註冊眼科視光師(第一部份)使用醫療券。他建議政府加強宣傳,呼籲長者使用有關服務,確保眼睛健康。
眼科視光師籲《施政報告》加強護眼教育
若及早檢查,及時治療,不但可以減低致盲風險,也可減省整體醫療費用。鄭偉雄會長建議政府在《施政報告》加強關注市民眼睛健康,包括加強宣傳綜合眼科視光檢查,教育市民年年驗眼;同時鼓勵長者利用醫療券接受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少女突然視力模糊 檢查驚覺視力只剩20%
年僅26歲的歐吉捷小姐,雙眼各有600度近視和100度散光。去年2月,她原本正開開心心在外地遊玩,但在旅行期間拍照時,發現自己的右眼視力模糊,本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回港後欲到眼科視光師驗配更換眼鏡,但當眼科視光師建議她接受全面綜合眼科視光檢查時,她卻因為從沒有想過驗眼需要花錢,拒絕接受檢查。
其後在家人的勸籲下,她才願意接受有關檢查。眼科視光師為她進行屈光檢查時,發現她的近視及散光度數沒有改變,然而發現她右眼只能看到部份的符號,相信視覺神經受影響,部份訊號不能順利傳到腦部。其後再進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及照眼底鏡(ophthalmoscope)時,則發現她的視神經出現水腫,需立即轉介至急症室接受進一步治療。
歐小姐獲轉介至醫院的眼科專科醫生接受檢查,醫生懷疑她視覺神經周邊發炎,右眼視力只餘正常的20%,其後視力一度回復至40-50%,但後來也再度跌至20%。她在留院期間接受高劑量類固醇注射,及持續2個月服用口服類固醇藥物後,目前視力也只能回復至80%。歐小姐坦言,自己發現患病時很驚慌,很怕會盲,她也明白到視覺神經壞死後不能復元,故現在定期每3至4個月進行眼睛檢查。
她說,自己以前從未聽聞「綜合眼科視光檢查」,以為驗度數就等同驗眼。她並指,雖然身邊的朋友都得悉她的狀況,但仍有不少朋友忽視「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的重要性,顯然港人對驗眼的意識仍未足夠。她認為,自己經歷差點變盲後,不應為了節省區區數百元的檢查費用,而犧牲自己的雙眼健康。
鄭偉雄會長表示,曾有一名14歲個案(陸小姐)因考試後覺得眼矇打算更換眼鏡,到眼科視光師驗眼才驚覺雙眼視力只有正常的4成,更發現兩側視力明顯收窄,視覺神經腫脹和眼底輕微出血。眼科視光師將個案直接轉介至醫院急症室,其後診斷出陸小姐患有惡性腦腫瘤,需即時進行手術,手術後更昏迷數月才甦醒。陸小姐父母憶述主診醫生診斷結果,指情況若稍遲發現,很可能影響整個診治結果。鄭偉雄會長提醒市民應緊守眼睛及身體健康,每年進行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資料提供由:關心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