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男性疾病

一名46歲中年男子,平時有慢跑習慣,日前突然感到呼吸急促,差點喘不過氣,他趕緊到急診就醫,檢查才發現有心腎衰竭情形,原來是輸尿管結石引起;接受經皮穿腎取石手術治療,身體不適症狀逐漸改善。

輸尿管結石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賴明志指出,該患者進行一連串檢查發現,心臟擴大收縮能力只剩下一半,且雙側腎水腫合併右腎萎縮,有急性腎衰竭的情形;進一步腹部X光檢查發現,雙側輸尿管結石大於2公分,確診為輸尿管結石。

無症狀更嚴重

賴明志醫師表示,輸尿管結石可分為有症狀及無症狀,有症狀者通常伴隨腰痠、腰痛或血尿等症狀;而無症狀者則會造成腎臟水腫、心臟功能減退,通常對身體傷害較大,嚴重可能造成急性腎臟衰竭,建議手術治療改善。

少鹽多喝水免復發

賴明志醫師強調,手術治療根據結石體積大小而定,體積小可採用體外震波碎石或經尿道輸尿管鏡雷射碎石;若體積大則需要採用侵入性的經皮穿腎取石手術。他建議患者,平時應少攝取高鹽食物,並每天喝水2000至3000cc,以免結石容易復發。

近期一位男性半年來因肛門周圍疼痛,並伴隨分泌物,反覆發作,影響生活而就醫。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姿君指出,透過觸診發現,患者肛門周圍有硬塊,還摸到一個管狀結構通往肛門,確診為肛門廔管。主要是因分泌黏液的肛腺被糞便或異物阻塞,進而引發膿瘍及形成廔管,一般透過手術治療可痊癒。 肛門膿瘍及廔管兩種疾病屬於同種分類,好發於男性,研究指出,肛門膿瘍和廔管的男女發生比例分別為2:1和3:1,逾三分之二的病人發生於20到40歲之間。陳姿君解釋,人體肛門內的肛腺會分泌黏液來潤滑肛門,一旦肛腺被異物阻塞,就容易感染引起膿瘍;當膿瘍因自發性破裂或手術引流後,就可能形成廔管。此外,發炎性腸病、腫瘤、感染、外傷、放射線傷害也可能引起肛門膿瘍及廔管。 肛門膿瘍常見的臨床症狀,如紅、腫、痛、硬塊,會讓患者在排便或坐著時感到疼痛;若是較深部的肛門膿瘍,可能會有解便困難,或伴隨發燒情形,在肛門部位的疼痛因會反射到薦骨、尾骨或臀部,使坐著時疼痛感加劇。而肛門廔管的常見症狀為肛門周圍出現小結節、開口處有分泌物,或大便時有膿或黏液;觸診時可摸到一管狀結構通往肛門,若開口處的結構閉合,就可能出現硬塊等肛門膿瘍的症狀。 陳姿君說,肛門膿瘍主要的治療方式為切開及引流。若是在肛門周圍等較淺部的膿瘍,可透過局部麻醉切開引流;而複雜的肛門膿瘍,為避免患者過於疼痛,則需於手術室切開引流。若是接受過瓣膜置換、免疫抑制患者、糖尿病或有較大範圍的蜂窩性組織炎等特殊病患,手術後應考慮使用抗生素治療。陳姿君提醒,在選擇手術時,應避免傷害到括約肌,否則可能造成大便失禁。

很多男人邁入中年,就會出現體力不足現象,未老先衰的結果,致使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不但經常會打呵欠、流目油,還出現記憶力減退、常叫錯別人名字,甚至有筋骨僵硬、腰膝痠軟,體型日漸萎縮,以及頻尿、或夜晚小便次數多等困擾,甚至房事也「性」趣缺缺。其實,以傳統中醫而言,這都是因為氣血不足、腎功能減退所導致,經由壯精神、養血氣、益筋骨的中藥,就能有所改善。

柔弱才是健康之道 體格柔軟才是生之途

對於高齡76歲的李深浦中醫師而言,仍然有如生龍活虎般的上山下海,能夠在高山上滑雪,也能在雪地中靜坐,擁有如此充足的精氣神,所憑藉的養生哲學和老子大有關係;他指出,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這就說明了柔弱才是健康之道,體格是否柔軟才是生之途。

體氣具足 但要懷柔不發脾氣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人若是老當益壯並不是好事,就連年輕時很壯也百分之九十無法長壽;人老了,應該是氣足,但是體格柔軟才能健康,尤其是老了更應該要柔順,要懷柔,不要發脾氣,但是柔弱也不是低聲下氣,而是要以柔軟心為做事原則,也就是老子所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體氣具足,且是柔弱的才健康。

氣足且有正常溫度 蹲下彎腰不會僵硬

就好像水能結冰,是因為溫度之故!李深浦醫師解釋,有溫度有溫柔才不會剛強,肌肉與心才會柔軟,內心懷柔不只是對誰懷柔,而是對己懷柔,身段柔軟是生存很重要的方法,而且越老越要柔軟,尤其是氣充足時,所有組織血管肌肉有氣,都會比較柔弱,當你蹲下彎腰不會僵硬,都是因為氣足且有正常的溫度。

透過靜坐 可告訴你一些訊息

李深浦醫師指出,如果體內溫度太高會爆掉,太低會凝結,這與飲食和運動有關,體內血液循環會貫通全身,才會與細胞相連結。其實可透過靜坐,與自己在一起,就可以告訴你一些訊息,如同中醫可用「望聞問切」來看病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