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妳有經痛的問題嗎?女性每個月「好朋友」來訪時,總有人會感到不舒服,出現腹痛、腰痠、腳軟、頭痛等症狀,痛到只想躺在床上休息。中醫師指出,其實經痛不需隱忍,可利用食補調理身體來改善,例如經前、經期、經後,可分別加強服用理氣、溫經、補血的中藥飲品,但若一直未有明顯改善,則可透過超音波檢查,進一步釐清原因。

月經正常是女人健康的指標!開業中醫診所院長李思儀表示,一般健康女性從進入青春期到更年期都會有月經,年齡約為10至50歲,每個月來的月經是為了受孕做準備,當子宮內膜增厚,可提供胎兒保護作用;若沒有懷孕則會脫落,與細胞、血液及黏液一起排出,而形成月經,平均周期為28天。

對於女性會發生的經痛問題;李思儀指出,造成經痛的原因可分為器質性及生理性兩種。器質性經痛與子宮前傾或後傾、子宮內膜分泌的前列腺素旺盛、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症有關,都會造成子宮強烈收縮,而產生疼痛感。生理性經痛,則是子宮沒有問題,但月經時卻有不適感。有經痛的女性,約有7成是生理性經痛,以中醫觀點來說「寒凝氣滯,不通則痛」,體質虛寒者容易有經痛問題,且不只經期有疼痛感,更伴隨經前症候群,如胸悶、胸痛、乳房脹痛、頭痛、情緒鬱悶、煩躁等症狀。

如何改善經痛呢?李思儀建議,在經前、經期、經後,可分別利用理氣、溫經、補血的中藥材調理身體,進而改善經痛問題。理氣的藥材有香附、陳皮、青皮、玫瑰花等,可通行氣滯,尤其針對經前症候群效果特別好;溫經有肉桂、生薑、乾薑、吳茱萸等溫熱性的藥材,能改善虛寒導致的疼痛及手腳冰冷;補血與活血藥材,則有當歸、川芎、桃仁等,可改善經後血虛的狀態。

「有經痛問題,首先要辦證,再用藥!」李思儀強調,不論是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症,或體質寒造成的經痛問題,中醫以「異病同治」方式治療,根據個人狀況調整各種中藥材份量,達到改善經痛的目的。另外,她呼籲,有經痛問題的女性,最好先透過超音波檢查,釐清經痛的原因,再利用正確方式調理身體。

孫小玲藥師表示,目前坊間有菁露(中藥濃縮液)型的生化湯、四物湯,利用傳統古法藥方調配,並添加桑椹、黑薑、黑糖、四君子補氣、櫻桃(天然鐵)等素材,口感香醇,沒有中藥苦味,更好入口,也加強活血、化瘀、補氣、補血等功效,一般女性朋友可在經期、經後加溫熱水稀釋後即可飲用,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

記者郭庚儒報導

中秋過後,燒烤,月餅滿足了口慾,卻讓腸胃負荷過重,最近診間裡腸胃不適的患者跟著變多,不少病患在門診時表示最近胃脹到快要爆炸了、一直脹氣,甚至明明餓了卻又吃不下,面對這些腸胃不適容易脹氣的情況,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楊紓怡說,其實藉由中醫的穴位按摩及茶飲,就能輕鬆解決這些惱人的腸胃問題。 楊紓怡醫師表示,首先要先找出脹氣的位置,若是脹氣的位置在肚臍下,可能是因為腸子蠕動的狀況不佳所引起,就要先處理排便的問題;如果脹氣的位置在肚臍上,則可能是進食的習慣及消化能力不佳所引起,例如吃太快、吃飯配話、情緒壓力、乳糖不耐症、腸躁症等都是加重胃脹氣的元兇;因此,面對胃脹氣,一定要從生活的小細節開始改變,包括莫急莫慌慢慢吃,不要暴飲暴食,每一口食物多咀嚼20下;減少產氣食物的攝取,如豆類製品、地瓜、花椰菜、芋頭、牛奶、可樂等;減少不容易消化食物攝取,如米糕、湯圓、粽子、年糕、飯糰、肉圓等;用餐後多散步,不要馬上坐下或趴下;飯後喝湯要適量,飯前喝湯更好。 另外,也可藉由穴位按摩,每次可以按30下,有症狀就可以按,以指腹輕輕按摩即可,消除腸胃脹氣,包括「內關穴」位置在腕橫紋上2吋(三橫指),其作用可緩和胃降逆,幫助消化。「合谷穴」位置在虎口處,於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兩條筋的中間位置,具有行氣止痛,解便助消化。「天樞穴」位置在肚臍兩側2吋(3橫指)處,可消食化積,利水通便。 搭配中藥茶飲也可以消脂助消化、除脹氣。「輕盈紫蘇飲」成分為紫蘇葉2錢、山楂2錢、烏梅1錢,以500c.c.熱水煮滾待涼即可飲用。「窕窕順暢飲」成分為決明子1.5錢、陳皮2錢、玫瑰花1.5錢,以500c.c.熱水煮滾待涼即可飲用。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一位65歲女性,晨起及夜間躺下睡眠時,常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嚴重影響睡眠,且有鼻涕倒流症狀,時常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甚至疼痛,因此至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求診,治療後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狀況明顯改善,解決多年過敏問題,終於能安然入睡,睡眠品質改善,白天不再昏昏欲睡,身心輕快許多。

台灣氣候溼熱 過敏病患多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醫師蔡佩怡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濕熱氣候,是過敏原塵蟎容易滋生的氣候環境,因此門診常見過敏性鼻炎病患,且日漸增加,據健保署統計,約每5人就有1人有過敏問題,過敏雖非重症,卻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西藥治療症狀 中醫改善體質

蔡佩怡說,過敏性鼻炎目前西醫無法根治,主要以抗組織胺藥、鼻黏膜收縮劑等治療症狀,一旦停藥仍會復發,因此病患常求助中醫治療。從中醫上來說,過敏性鼻炎為風邪或寒邪侵入人體並長期潛伏於體內,因此遇冷風或進出冷氣房易發作,需「驅邪扶正」,先以解表藥將風寒邪氣趕出體外,再加以補益藥扶養正氣,提升免疫力,減少過敏再發。有些患者反而在天氣炎熱時容易鼻塞,症狀發作,這類屬於熱性體質,則需再加以清熱滋陰等藥物治療。

她表示,因肺開竅於鼻,故治療過敏性鼻炎首先由「肺」著手,初起使用祛風解表、疏風宣肺的藥物,如:桂枝湯、葛根湯等,久則向裡影響「脾」,造成脾胃功能受損,門診常見過敏性鼻炎的小朋友,腸胃都不好,食慾差、容易拉肚子、或者怎麼吃都不長肉也長不高,故要治療腸胃問題,可使用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健脾益氣、和胃滲濕,再依個人虛實寒熱體質隨症加減方藥,拔除病根。

少吃甜食多運動 日常保健要落實

蔡佩怡建議,預防過敏性鼻炎,要注意居家清潔,寢具須勤加清洗,使用除濕機降低濕氣,減少過敏原孳生。天冷時注意保暖,勿過食生冷冰涼食物,以免寒氣入侵體內。少吃零食、甜食等容易致敏食物,熱性體質則避免辛辣油炸類等食物。適當運動增加血液循環,利用排汗方法將邪氣由體內排出,運動亦可增強免疫力。至於穴位保健可按摩迎香、印堂、足三里穴,每天每穴按摩20-30下;亦可晨起及睡前使用溫熱毛巾溫敷迎香、印堂5分鐘,可宣通鼻竅,改善鼻塞及流鼻水等不適。